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属人的宗教

属人的宗教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杂谈
  • Post comments:0评论

前段时间读了《宗教情感》一书,作者极富虔敬与耐心地讲解了属灵情感在基督教信仰及得救赎中的重要性。然而一书读完,却让我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背离感。

文中的分析紧扣《圣经》,看得出作者的谨慎与保守。相对于佛教的经论繁多,基督教教义要收敛得多。不管是中世纪的“因行称义”,还是改革之后的“因信称义”,所因循的都是同一本《圣经》,只是解读者及其站位不同。无论基督教、佛教,还是其它事物或组织,几乎都经历同样的轨迹,形成、发展、繁盛、衰落。基督教有其中世纪数百年的黑暗与血腥,论势力影响,其间走向极致,然救赎本性却已严重扭曲。佛教也曾伴随着其寺庙修建及寺院经济的发展而成为社会中一股强大势力,直至因其强大而遭受世俗政权组织的打压与排挤。这些规律的实质是组织本身的僵化与死亡。这一点,克里希那穆提有深刻的见解,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软弱、残缺。


宗教要发展,就不免落入世俗组织,而组织一旦庞大,就必然因垄断教义与排他性解读而走向僵化。耶稣与佛陀在世时,都是依靠他们个人去宣扬教义,以求教化大众。他们力图将自身掌握的真理与领悟告知大众,以获解脱。这本身就充满救赎与悲悯气息。而其之后的徒众显然觉得这种方式太过迟缓,于是纷纷成立组织,大力弘扬。其声明远播,影响日重,繁文仪规胜于教义解析。更有甚者,许多宗教组织志在让人放弃思考,全然精力只在一个“信”字上。此一点,虽说也是宗教创立者立教之初所提倡的。但宗教要进入世俗,所要解读的是众生的生死关怀、生命意义一事。难以仅靠一个“信”字让人信服。上帝既然给人类以意志自由,却又只拣选那些符合他之谓称义之人加以救赎,此一举颇让人费解。上帝造人之意义又究竟何在?人类存在除了信上帝以期获救赎之外又有何意义?上帝教人的所谓谦虚,根本上是让人时刻认识到自己作为被造者的渺小与卑微,人之为人的尊严,根本无从谈起。


关于生死一事,倒是佛教更为说得通。因缘果报,业力轮回,其为无人可变更之规律。佛陀并非造物主,也并不于众生之中拣选救赎。他是一个悟道者,一个看破这尘世迷局,并找到出路之人。于是,欲将这出路告与众生,并望众生皆可因而解脱。而其之后的寺庙组织,则渐渐失去这一根基,借众生畏惧果宝生死之心,赚取香火,博名敛财,此于佛陀悲悯众生之初心背道而驰。

科学、宗教、哲学,可谓人类文明三大灵根。科学提升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环境,哲学推动人类理性进步,此二者可谓一外一内,一物质一精神,相辅相成,推动人类文明前行。此二者皆为人类智慧之结晶,却未能解决一个世人最为关注的根本问题——生死。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作为有理性与意识的人类,自一开始就不曾放弃于此问题的努力解读。于是,原始宗教比所谓科学、哲学更早出现。后世宗教,无论如何精致,亦不能逃脱其存在要面对之根本问题。解读生死,可谓宗教存在之意义。然而,宗教中之上帝却扭曲了此一问题。人类以自身理性去面对并试图解读生死问题,成了一个笑话。所有救赎在上帝的称许与蒙恩之中,人类要做的不是发扬理性与思考的力量,而是放弃,放弃思考、放弃自我,匍匐在上帝脚下,以取悦蒙恩。在我看来,这并非对人类的救赎,而更像是于人类存在的讽刺与惩罚。很大程度上,宗教是在放大并利用人内心的恐惧感,来使其归属并忏悔。它没有试图去解读人类有关生死问题的关怀,而是暴力地抹杀这个问题,让最初的提问者放弃思考,并匍匐下拜。

所以,这些禁不起思辨。而宗教更多教给人的是放弃思辨,去全身心地信服。若是全然信服上帝,倒也罢了。只是这之间若有“中介”,则缺失思考的虔诚,极易为他人或组织利用。对人类而言,所需的宗教,并非用来打压人的理性与尊严。而是回归到最初,人类用以来面对并解读生死困惑,寻求生存意义。此之为,属人的宗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