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谈热爱生活

谈热爱生活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杂谈
  • Post comments:0评论

凡俗之人,念念迁移,流转不息,何以能保持初心,而不退转,修行之人尚有此疑问与惰性,何况我等。然,终究何以保持于生活的热情与初心呢?不妨参照神秀的偈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便是,勤于观照内心,去杂存真。五祖说这个证悟不如慧能彻底,固是有其道理。然而不能说这不够高明,菩提树、明镜台,身与心,究竟有无,是两种状态。修行路上,身心尚在,尚未入空境,不可不时时扫除杂染,亦即去执,去除于尘染欲境之执。此等拂拭,却又同样是种执着,终因未入空境,尚有所得之心。

Pansh

市场上有很多兜售理念的书,近两年特别流行所谓“极简生活”“断舍离”等等。然而我并没有读任何一本,也一再武断地认为,那些写书的人的生活,也不见得就真的收获了所谓“极简”背后的东西;或者,即便悟者已悟,依其路径而跟随者,未必能同得真经。

在我看来,这些行为标签背后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所谓于生活的热爱,一种自我心境的澄明无染。显然,杂乱无章,狭隘拥挤,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等等,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收获澄明之境的。于是,有许多手段被提出来,被设计出来,被创造出来,去扫除通达理想心境、理想生活之路上的一切障碍。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人的一切追求包括对生活的态度,都在于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可以小幅摇摆,不要大起大落。偏向精神的一端,是教徒僧侣的境界,他们的断舍离较为彻底,连家都舍了,一切有关物质的存在几乎都成了净化之路上的障碍,都需要舍离。偏向物质的一端,也源自一种教义,拜物,人沦为外物的奴隶。

所谓恰当的平衡点,在于不过多偏向于任何一端,在于中庸之道。世俗之人与其说不羡慕僧侣教徒的澄明心境,不如说是承受不了苦行僧似的生活方式。于是,要有适当的物质保障,过于臃肿繁琐,则会耗去过多精力以打点或追求;过少,又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和便利性。总结起来应该是简约但优质的物质条件。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固然要争取事业上的进步和成功,因为这是人在社会中尊严的体现,这种提现中少不了物质层面的基础。但又绝非仅仅如此,像个暴发户、煤老板。而是要在有限的精力中抽取出一部分进行精神层面的培养和提高,文学、宗教、艺术、哲学……在这之间是儒雅与教养,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单纯文字语言的叙述甚至辩驳,也往往不足以使人改变于生活的理念。许多人在读到相关的内容时,也许一时感觉大彻大悟,感觉要重新开始,但过不了多久,也许又恢复到原样。毕竟那些理念是干枯的,而现实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新的诱惑不时冒出来扰乱精力,新的问题不时跑出来打乱节奏。

凡俗之人,念念迁移,流转不息,何以能保持初心,而不退转,修行之人尚有此疑问与惰性,何况我等。然,终究何以保持于生活的热情与初心呢?不妨参照神秀的偈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便是,勤于观照内心,去杂存真。五祖说这个证悟不如慧能彻底,固是有其道理。然而不能说这不够高明,菩提树、明镜台,身与心,究竟有无,是两种状态。修行路上,身心尚在,尚未入空境,不可不时时扫除杂染,亦即去执,去除于尘染欲境之执。此等拂拭,却又同样是种执着,终因未入空境,尚有所得之心。

得解脱,证涅槃,入正道。未得、未证、未入之时,不可不有精进之心;旦通彼岸,当舍舟筏,便是得证入求之心亦当化去。终是本来无一物之境。此等断舍离,乃佛家所求,非我等凡俗所能秉承。 故而,对于尚在修行路上的人,便当时时勤拂拭,去染存真。

一言一行,一茶一饭,必当常秉真心,戒除焦躁浮动,才能于生活常有热情,而少散乱彷徨之心,或能在物欲与求索与心境澄明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发表回复